龚妍春,女,1982年1月生,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在读。高校教龄16年,先后主讲27门课程,年均教学量近500学时。
立德育之本,倾心教学做好引路人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本着以德立教的原则,龚妍春扎实做好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建院初期师少课多,上午5节理论课、下午4节实验课、晚上3节公选课对于她来说是常有的事。不管是主干课还是选修课,她都以“备4上1”的态度,坚持每门课手写教案和教学效果分析,至今已有十几本厚厚的手写教案。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获得督导组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中获得10次优秀,获得2013-18、2019-23年度9个年度教学优秀奖及2014-20年度连续6个年度教学贡献奖。教学效果好,获得江西省金牌青年教师称号(教学名师);第三届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江西省疫情期间优质线上课二等奖、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省级以上教学奖励10项;校“师德标兵”、“巾帼标兵”、“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称号;校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教学能力综合一等奖等教学技能奖励2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得“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为代表的各类省级以上奖励36项。
“与学生在一起是我最快乐的事!”这是龚妍春最常说的一句话。最让龚妍春骄傲的事,是每年毕业生调研,她都能成为学生大学期间最喜爱的老师。学生们常常喊她姐姐老师,龚老大,还有喊“春哥”的,所有的昵称,她都笑纳了,因为这些和他们离校时的依依惜别一样,都体现出学生们对龚研春的信任。
当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龚妍春都能积极给予帮助和正确的引导。她先后主动担任2007级生物工程班班主任及2013级生物科学班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热心周到,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尤其注重与贫困生及学困生的交流,“团结金”制度温暖了贫困生;学生骨折后手术室的门外、学生肠胃炎住院的病床前都有她的身影,为疏导学生的抑郁情绪经常工作到深夜。所带班级均评选为“优秀班集体”。
扬创新之帆,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在城西北,家在城东南,龚妍春即使是在节假日,也经常披晨星戴夜月穿越大半个城市指导学生实验、辅导师范生教学技能、打磨学生科研项目、修改论文。一届届学生更替,但她的热情始终如初;而作为母亲,自己的孩子却经常是班级里最晚接走的学生。不仅如此,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就习惯了呆在实验室等待母亲结束工作,学生们笑谈其为“科研早教”。正是在这种坚定而温柔的付出下,才有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好成绩。
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全心投入、甘之如饴
龚妍春利用节假日将微生物学重新整合备课、录制了近60个课程视频、编制了全套课程教辅资料、不断完善拓展文献,完成了微生物学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建设。即使是在外地读博期间,仍然坚持每周回昌给跨校班级上线下课,厚厚的火车票就是鉴证;最常用的软件是“学习通”,就为了保持师生互动和线上学习监督。
龚妍春潜心课程建设,主持国家级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主持江西省教学改革项目3项(其中2项以优秀的成绩结题,1项在研),主持江西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项、参与完成省级教学改革5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以“基于职业规划的大学生课堂自我管理模式研究——以微生物学教学为例”为代表的教学研究类论文6篇。
守学高之范,潜心基础研究以研促教
龚妍春以优秀的成绩主持完成省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在研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4项和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以主要参与人身份获得以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为代表的省级科研奖励项,并于2018年赴华南师范大学攻读运动人体科学博士。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仍然奋战在教学一线,将自己的科研进展和心得,用以丰富教学内容,更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展开和学生能力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