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沛昱,男,汉族,2003年2月生,共青团员,山西太原人。担任太原市迎泽区老军营街道兼职团委副书记、山西晋昱行公益服务团队创始人兼理事长、山西天龙救援队蚂蚁市集志愿服务队队长、太原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在校担任第十八、十九届学生委员会委员,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班级团支部书记。曾策划组织志愿服务活动90余场,累计组织青年志愿者达2400余人次,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活雷锋”“好榜样”。先后荣获国家级、省市级荣誉10余项,校级荣誉50余项,其事迹被“新浪新闻”、“网易新闻”、“搜狐网”、“南昌市广播电视台”、“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等多个平台报道。
结缘公益,志愿之种在心中萌芽
2018年还在上初中的李沛昱,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报名参加了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志愿活动。从刚开始听到消息的紧张害怕,到真正步入敬老院后的内心舒适与满足,也就是在那时,李沛昱与“公益”结缘,志愿服务的种子深深地埋于他的心底。在那之后,李沛昱利用高中假期时间积极参与到多类志愿服务活动中,敬老院、孤儿院、市图书馆等地都能看到他身穿“红马甲”的身影。
2020年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他主动奔赴抗疫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面对这样的情形,时任班长的李沛昱说道:“虽然我们目前封控在家不能出门,但我们与一线逆行者的心却始终是相连的 ,我们这一代人也是有责任去主动担当作为的”。他发动班级51名同学成立了“抗疫情,学生情”专项工作小组,开展了“我们在一起”书画行动、“为逆行者点赞”主题募捐活动,收到抗疫主题书画作品 7份,爱心捐款1110.66元。
由一至N,创建团队传志愿精神
2021年,他产生了组建一支自己的志愿服务队的想法,并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成立了山西晋昱行公益服务团队。截止 2023 年 12 月 31日,团队已有注册志愿者2742人,其中共青团员 2126 人,占比77.53%,同时下设5个职能部门、6支地市志愿服务分队,并与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团委、中北大学软件学院团委等多个高校团委联合成立6支高校志愿服务分队。
作为山西晋昱行公益服务团队的创始人,服务团队在李沛昱的统筹管理下,在独立组织开展多领域志愿活动的基础上,与山西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山西禾伴公益服务中心、山西天龙救援队、太原市青年志愿者协会 、太原市希望社工、太原市迎泽区青协等省、市、县各级公益组织达成合作关系。2023年重阳节前后,团队动员山西省 9 个高校的16支青年志愿者队伍在全省4个地级市、10 个区县开展17场助老敬老“金晖行动”,并以34/577的排名荣获志愿汇全国大型联动活动“金晖组织”称号。
踔厉奋发,一路繁花谱志愿新篇
积蓄前行力量,书写精彩人生。2022 年9月考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后,李沛昱报名加入了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校慈善义工协会及学院志愿者工作站等志愿服务组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各类志愿活动中。不论是2023世界VR产业大会服务中心的“小白鹤”、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里红色文化的讲解员,还是陶陶然敬老院中爷爷奶奶的知心人,李沛昱投身志愿服务时的角色在变,但他热爱志愿服务的初心始终不变。
灌溉希望新芽,书写支教答卷。2023年暑假期间,李沛昱作为队长组织来自于全国 9 所高校的11名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忻州市静乐县开展为期21天的第五届“山水同行·支教计划”。依托支教地红色资源,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开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八一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代文明好少年”主题教育活动;走进困难儿童家中开展家访活动,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孩子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及心理压力等问题。
助力乡村振兴,躬身基层服务。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服务一线,李沛昱想做更多的事。他积极参与团中央“圆梦工程——服务农村未成年人项目”、“强国有我,‘核’你一起——“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宣讲”两大志愿服务项目,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城市随迁子女推出一节节精彩课堂;组织开展“青禾儿童成长计划”并获央视宣传报道,《青禾育红苗》项目在“大我青春”2023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征集展示活动中入选调查报告类优秀作品;带领团队成员策划开展《晋昱行公益·“繁星‘益’课堂”》志愿服务项目,获2023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第六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023年中北大学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同时,他先后荣获“云朵家园——全国大型助残活动优秀志愿者”、“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优秀志愿者”等志愿服务称号30余项。其相关事迹被“新浪新闻”、“南昌广播电视台”、“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等多个平台报道。疫情防控、阳光助残、陪伴关怀……他在接续中传承“厚生”荣光,在奋斗中助力乡村振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李沛昱的一举一动展示了新时代青年的志愿精神与靓丽风采。他说:”星火渐大,微光成炬,大爱映苍穹,我们相信爱的火焰必定生生不息,志愿服务的光芒将因更多的青春奉献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