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频道> 校园传真> 正文
​药学院“宝葫芦”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4-07-20 23:02:21 来源: 药学院 阅读次数: 作者:摄影:
打印
【字体:

  7月5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宝葫芦”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来到了“徐华荣毛笔研学坊”,参观并体验毛笔制作技艺。

图片

能工巧笔,艺高称绝

  活动伊始,徐华荣大师为大家介绍了毛笔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让同学们对毛笔这一传统书写工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师介绍,毛笔的制作共有128道工序,在学习过程中,很多的基础步骤都需要练习至少一年以上,而能坚持下来的人,更是少数。接着大师便亲自走到工作台前,为同学们展示制作毛笔的一些基础步骤。首先便是“梳毛”,大师说:“这一步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手法不正确或者不成熟,制作出来的毛笔就容易分叉。”接着,大师又分别展示了“齐毛”、“挑毛”等步骤,其中“千万毛中取一毫”的紫毫更是体现了毛笔的制作工艺之精细,在放大镜下,从千万根毛中一根一根挑出符合要求的紫毫,不仅是传统工艺魅力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千百年来不变的初心。

图片

​体验制笔,更显匠心

  参观学习之后,同学们坐在工作台前,在徐华荣大师的指导下开始体验毛笔的基本制作工序——“梳毛”;同学们左手夹住毛料,右手持着牛骨梳,学着徐大师的手法,将杂毛从毛料中剔除。在整个过程中,毛料的数量以及牛骨梳锋利的骨尖,都加大了“梳毛”的难度,同学们也亲身体验到了毛笔制作过程的不容易,而我们今天所体验的,只是128道工序中的最基本的一道。体验之后,也更让现场的同学们懂得了大师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艺术功底,看似简单的工序,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技巧。通过实际操作,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每一支毛笔背后凝聚的匠心与智慧,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体验,更是中华千年技艺的宣传与传承。

图片

  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纷纷感叹道:“以前只知道毛笔的用处,却没想到制作一支毛笔需要这么多道工序和这么多心血。”此次参观学习不仅让团队成员对文港毛笔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激发了大家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热情。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毛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让这一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