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4日至6日,国际教育学院“青荧”志愿服务队赴进贤县文港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笔墨寄真情,文化传心声
文港是中国毛笔制作和销售最大的集散地,是当今中国闻名遐迩的“华夏笔都”和“中国毛笔之乡”。当地毛笔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队员们前往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馆内藏品林立,墨香久经不散,一层以书画为主,收藏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二层以墨宝为主,收藏诸多江西笔墨;三层以瓷器为主,收藏有景德镇大师精心所作的瓷器。其中还有文港人周虎臣在上海开设笔庄时,乾隆亲笔题词的“周虎臣”匾额以及皇帝用过的御笔。在参观结束后,馆长赠送给每位队员刻了“学以致用”的毛笔,希望他们能够将毛笔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笔制古法新毫端墨香浓
文港毛笔产量占全国80%以上,为深入体验毛笔制作工法,队员们深入探访了徐华荣毛笔研学坊,亲自体验了毛笔制作的一道工序。据徐华荣师傅介绍,每一支毛笔的诞生都需经过数十道繁琐而精细的步骤,从选材、浸洗、梳理、并毛、扎毫、装杆到刻字装饰,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优质的毛笔不仅要求制作原料质地优良,还需经过严格的筛选与处理,以确保最终产品的品质。在制作过程中,匠人们遵循古法,结合现代科技,不断改良与创新,使毛笔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书写需求。
朱红凝韵浓泥色映匠心
在张维国印泥工坊,队员们目睹了从选材、研磨、调配到成品的整个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与对完美的追求。印泥作为传统书画艺术的点睛之笔,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与智慧。匠人们精心挑选上等的朱砂,经过细致的研磨与过滤,使其细腻均匀;再配以秘制的植物油,经过长时间的搅拌与融合,形成色泽鲜艳、质地细腻的印泥。他们不仅继承了先辈们的制作技艺,更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完善。同时,他们也积极传播印泥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听红色故事,铸信仰之基
学习红色文化,感受红色精神,在文港村上户走访的几位老党员家里,队员们聆听到了许多印象深刻的红色故事。其中铁道兵老战士张老向队员们讲述了他的军旅生涯“听到向前冲的号令,战士们义无反顾,奋勇向前冲,随时准备牺牲……”张老17岁参加抗美援越战争,担任铁道兵战士,他曾亲眼见证战友在他面前被敌人的炸弹炸中而牺牲,也曾在战斗中不顾自身安危积
极抢救伤员。“这辈子最大的荣耀就是曾经为祖国而战,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现在我感到无比幸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部厚厚的党史,是一段光辉伟大、感天动地的共产党史诗”张老动情的说道。张老的这些经历诠释了老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文化的珍贵价值,让队员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赶彤管早市,承非遗文化
7月6日是农历六月初一,是文港镇居民集市赶集的日子。队员们一大早前往早市感受赶集氛围,调研当地交易市场,向赶集居民及商户询问了毛笔销量,毛笔制作,毛笔利润等问题。当地居民热情地回答了队员们的问题,并向队员们详细的介绍了当地市场的特色情况。
守法出行安,和谐交通美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一次出行都承载着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志愿服务队协助文港交警,在县里几个重要路口文明劝导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提醒人们佩戴头盔,拆除雨棚,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意识。文明出行,让道路更加畅通无阻;共筑安全,让每一次归途都充满安宁。
推广普通话,四海为一家
推广普通话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和各地区间的沟通交流和贸易往来,也是队员们此次下乡实践的重要任务之一。最后一天,队员们前往了文港村村民的家中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向村民们普及了说普通话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与村民们一起朗诵《推广普通话诗歌》。
短短的下乡实践对青年学子而言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学生们深入了解新时代农村现状,感受到祖国的强盛发展。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自己的所学充分回报社会,回报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