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主体建构视角下的定性社会研究方法
主 讲 人:潘绥铭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简介:
潘绥铭老师在中国创立与推广了性社会学,在多项实证研究的支持下,奠定了该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等基本概念。他论证了“性(Sexuality)”的社会属性,即扬弃“性的医学化”,在“初级生活圈”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中,在情境、互动与变化中,讨论“性”种种现象及其意义。他坚持主张:“性”与“社会性别”(Gender)是互相建构的、不可分割的。
在方法论方面,他专注于社会调查中的项目设计与资料收集过程,创立了介于人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社区考察方法”。在定量研究中主要运用了互动论的思想,在定性研究中则主要运用解释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思想,并出版了著作《论方法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
他在2000年与2015年四次进行了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的针对性关系与性行为的调查;从1991年到2006年,他对北京及全国大学生的性爱进行过5次调查。他在此基础上所著的“中国性研究系列报告”,在中国是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的规范的实证方法,对于中国人的“性”的全面反映与分析。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视为性社会学在中国日益成熟的标志之一。 从1998年起,他带领其学生,定性调查了中国13个红灯区中的近1100位小姐与相关人物,成为中国在这个研究领域中的领军学者,他培养的三十余名博士和硕士,也大都在高校任教,成为了中国性社会学的新兴力量。
至2009年6月,他累计出版专著15部、译著4部、主编了22部著作;发表了英文论文33篇、英文专著1部;发表中文论文96篇(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其中核心期刊19篇(人民大学的标准),核心期刊当中有《中国社会科学》3篇、《社会学研究》5篇;主持了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研究报告2部、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共32项。
报告时间:2017年4月20日(星期四)18:30
报告地点: 红角洲校区模拟法庭
诚邀广大师生参加!
科研处
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