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同期活动中,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凭借出色的创意和实力,一路过关斩将,赢得了辉煌的战绩,荣获 2 枚金奖、2枚银奖和7枚铜奖。金奖总数在江西省高校中并列第一。这也是我校连续三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2枚金奖。本报记者对此次大赛中部分获奖团队进行了专访。
项目名称:《华安固控——100%国产化自主工控计算板卡引领者》,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全国金奖。
项目简介:随着工业4.0时代的加速迈进,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浪潮汹涌,传统工控板卡技术长期依赖进口,自主可控程度低,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设计技术不成熟,让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着严峻挑战。“华安固控”作为一款性能卓越、稳定可靠、自主安全且性价比超群的国产工控板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一路畅行。
指导老师:刘琦廖向文
项目成员:梁光华 黄琦云 夏伟豪 熊祎菲 涂欣典 林微 蓝雲 万仁涛 高琰焙谢思睿刘佳怡彭闻萍王志超
怀揣梦想 知行合一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国家安全和工业发展而言意义非凡。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给了梁光华和他的团队一次展露专业技能的机会。
早在大一时,梁光华就与工控板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多次随导师进入省级重点实验室,接触到前沿的电子技术,并学习实验室的基本流程和操作。在此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电子信息技术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依赖大量的实践经验。梁光华还了解到,很多赛项与实验设备使用的板卡大多来自Intel、TI等国外厂商,也是从那时起,设计一款完全自主化制造的工控板卡,成为他不懈追求的理想。
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梁光华深知,制造一款100%自主设计的工控板卡需要突破目前技术上的瓶颈,要想有所创新和突破,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着手组建一支专业的青年团队。就这样,来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理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一群志同道合的大学生聚在了一起。研发方面的困难并没有让他们望而却步,团队成员黄琦云说:“打造100%国产化工控板卡是一个艰巨的挑战,研究方向错误就意味若在比赛场上寸步难行。尽管困难重重,经过慎重的考虑,结合指导老师的专业建议,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去尝试这个新兴领域。”怀揣着为国家的信息安全和工业自动化提供更加自主可控的技术支持的决心,“华安固控”团队不断开拓创新,以无畏的精神在制造国产化工控板卡之路上留下一个又一个脚印,用不懈探索的实际行动诠释出“敢想敢为”的真谛。
携手并进 勇于探索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团队时刻面临挑战。即使前行路上风浪汹涌,成员们相互鼓励配合,发挥各自特长。从最初的核心策略分歧到最后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既强调技术创新,也契合市场需求,策略和技术上的磨合讨论与推敲是不可忽视的,用团队成员涂欣典的话来说就是:“团队磨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绝非一蹴而就。”除了磨合,团队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展现了高度的协作与默契。准备最终文档与商业计划书时,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队员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谢思睿和大家一起合作,拟定工程数据,敲定项目工程总方向;涂欣典负责项目资金的预估与结算;其他成员也积极运用所学技能,参与到研讨开发项目之中。此外,团队还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高效搜寻信息,与专家学者交流探讨。无论严寒酷暑,实验室里都有成员们理头苦干的忙碌身影。从理论到实践,从畅想到行动,筹备竞赛的道路上风雨交加,挑战与挫折却从未阻碍他们前进的脚步。
由于大部分成员并非来自对口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项目中的专业性技术难点,成为团队面临的极大挑战。团队成员黄琦云说,“每当项目陷人瓶颈时,大家就会围坐在一起讨论交流,互相加油打气。”就这样,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温暖的大家庭中坚定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勇前进。从最初的项目构想到最终的成果展示,“华安固控”团队走过了一段充满艰辛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高效地管理时间、如何与团队成员默契配合、如何在压力中冷静思考.....“比赛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自身能力的全面锻炼。”黄琦云说。此次大赛经历不仅使成员的学术视野得到拓宽,更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团队成员梁光华认为,“创新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精神的历练。”要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团队中寻找力量,在协作中并肩作战;从心态上寻求平和,保持信心和坚守毅力。创新项目尤其要注重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华安固控”团队不囿常规、勇于探索,在创新创业的路上不断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