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频客户端讯初冬的上高县洋港村,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铺展。
走进洋港村,青砖黛瓦的楼房错落有致,一步一变,一户一景,人来车往、犬吠鸡鸣,村民们忙着整理农具、张罗年货,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好一幅“产业朝气蓬勃、环境宜居宜业”的秀美乡村画卷。
谁也想不到,这个面积6平方公里,“五分田、四分林、一分水”的传统农业村庄,几年前还是土地荒芜、道路泥泞,集体经济孱弱,村民们守着几分薄田,致富无门。
洋港村的大变化,还得从2021年7月开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决策部署,2021年7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选派优秀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洋港村。三年来,工作队扎根洋港村,履职尽责,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从石城县新河村、莲花县清塘村到上高县洋港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批批驻村干部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一茬接着一茬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忘我情怀,扎根基层,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陷阵摧坚。
远谋笃行,乡村振兴底气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不仅选派了一批业务精湛、激情满满的优秀干部来洋港村驻村工作,该校党委书记裴鸿卫,校长袁雄,党委副书记刘国云,党委委员、副校长刘刚等校领导还多次来到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与驻村工作队队员、村代表座谈交流,实地调研了解产业项目推进情况,全力帮助解决村里急难愁盼的问题,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建设。”提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乡村振兴工作,洋港村党支部书记聂宪党充满感激。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党政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近三年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经费和人员上给予乡村振兴工作大力支持,校领导率先垂范,先后到洋港村慰问帮扶18次,同时就学校开展的帮扶项目深入调研,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科研处一方面积极落实乡村振兴帮扶资金到位,一方面精心组织科技专家团队对接洋港村的帮扶项目,帮助驻村工作队解决各种技术难题。该校党委宣传部、保卫部(处)、团委、法治与法务中心、后勤保障处、国内合作促进中心(校友工作办公室、教育基金会)、教育学部、创新创业学院、美术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元宇宙产业学院纷纷与洋港村党支部结对共建,结合工作实际和学科优势,定期深入村脱贫户、困难户家中走访,给予村民实际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邓红征、王建军、周裕全、李立民、王平、张义萍等同志都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多次获得省市县级优秀表彰称号,其中,周裕全获省级优秀称号1次,李立民获省级记大功表彰1次。
“从驻村开始,我们就成为村里的一份子,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往哪里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现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义萍如是说,亦如是做。
产业造血,基地多点开花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2024年,驻村工作队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结合两年驻村来的经验,精准“把脉”,敲定了全年产业发展六个方向。全力推进榨油产业三产融合,通过对原有榨油坊进行提升改造,不断提高榨油坊工作效率和菜籽油品质;全方位提升农业水稻试验田基地,吸纳农户1500余亩土地加入村集体合作社,与江西金农米业集团和中化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推广富硒水稻种植,实施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统一机械化管理;大力打造工厂化育秧基地,在全镇率先建成一个投资300余万元、面积6000余平方米、年育秧10000余亩的工厂化集中育秧基地;着力组建预制化粪池基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积极引入江西建腾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建设30亩整体钢筋混凝土化粪池生产基地;集中建设油茶和西瓜基地,充分发挥村集体大量林地资源优势,组织开垦建设80亩油茶基地,并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在油茶林套种40亩地西瓜、油菜等经济作物;积极建设“一米菜园”基地,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闲置土地,集中打造“一米菜园”。
“我们的育秧工厂一天可生产500余亩大田用秧,每小时可生产1300盘秧苗,育秧流水线比传统提升效率20倍。以前育秧要两天左右的时间,现在6个小时就能完成,成本也大幅减少。”洋港村集中育秧基地负责人聂小武一边干活一边说道。集中育秧基地彻底改变洋港村一直以来原始落后的人工育秧模式,为洋港村水稻育秧注入新活力,为水稻产业发展带来新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老百姓纷纷加入我们合作社,两季加起来,每亩地可以增加五百元左右的收入。”张义萍介绍道。
村民收入的增加,幸福感的增强,是洋港村蜕变的最美注脚。通过打造工厂化育秧基地、高标准农田和农产品仓储,洋港村的农业水稻生产链基本成型;通过发展多项产业,洋港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给老百姓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不断增加,仅整体水泥结构化粪池项目就长期需要务工人员2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就业岗位。
精准深入,拓展脱贫成果
“洋港村有脱贫户24户63人和监测户1户2人,低保户63户72人,分散供养5户6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53人。”驻村工作队队员何金莲摆出“明白账”,“按照‘每月走访重点对象、每季度遍访农户’的要求,我们制定了走访制度,定期上门”走访,广泛宣传政策‘明白纸’,开展防止返贫监测集中排查,并据此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逐一整改销号,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发生。”
通过精准深入帮扶,2024年全年共为脱贫户、监测户发放产业分红4.71万元、产业奖补3.5万元、就业奖补0.5万元、交通补贴0.4万元,列支3万余元用于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高龄老人走访慰问,帮助脱贫户申请获得免息信贷20余万元。
当好“代言人”,架通“连心桥”。驻村工作队每逢双休日或假期,还会主动带上一份“家庭作业”返昌,“村民们也不容易,我每次回城前都会去问问他们有没有滞销的农产品、土特产之类,我带回城给他们推销出去。”驻村工作队队员何金莲笑着说,“看,这是我刚收来的一袋黄豆!”
此外,驻村工作队还打造了“爱心超市”。每月对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家庭卫生、配合村委工作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积分兑换相应的奖励物资,单位结对共发放爱心物品价值5000余元,通过正向激励,改变以往帮扶工作“养懒汉”弊端,持续激发脱贫群众致富积极性。
多措并举,提升乡村治理
一个个荣誉,是洋港村华丽转身的有力见证。自2021年起,荣誉纷至沓来,2023年,该村在全镇22个行政村的考核结果从2022年的第13位跃升至第5位。洋港村党支部获评五星级党组织,并连续三年获全镇乡村振兴工作第一名,洋港村被列为市级乡村振兴“样板村”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所在驻村工作队连续两年获省委组织部、省乡村振兴局考核“好”等次。
一张桌、一条凳、一叠材料,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民促膝长谈,宛如一家人在一起讲政策、谈想法、拉家常,气氛轻松融洽。“骑摩托车和电动车要佩戴好安全帽。”“现在电信诈骗防不胜防,若遇到疑似诈骗电话,要及时报警并与我们联系。”驻村工作队员化身“宣传员”,在你问我答中,让各项政策入脑入心。
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缩差距、促发展,要充分发挥好我们的作用,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张义萍告诉记者。
驻村工作队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建立“红画笔乡村振兴美育工作站”,推动普法队、“红色+心理辅导”活动等深入洋港村,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如今,中秋节赏月、重阳走访慰问、红色电影展、红色画展、文艺演出、法律咨询、爱心传递“学子包”、助学慰问等活动定期从校园走进田间地头——一本书、一张琴、一壶茶、一溪云,一半书香、一半稻香,好一派万户融融景象。
完善设施,保障宜居宜业
“今年我们村新建1000余平方钢结构农产品仓储厂房。”
“我们新建了抗旱新机井。”
“我们争取到8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谈起一年来的收获,驻村工作队队员申昌元如数家珍。
2024年,驻村工作队争取了中央衔接资金30万元用于河岸、水渠护坡,争取了10万元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项目用于抗旱新机井建设,解决了农田水利灌溉问题;68万元用于1000平米农产品仓储加工基地及辅助设施建设,解决了粮食储藏加工问题;320余万元8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动了水稻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为了推动村庄生态改善和秀美乡村建设,驻村队争取到小微湿地项目;还对洋港村村庄低洼地、臭水沟、村庄道路、186户农户户厕进行了改造;建立了村级休闲广场、村史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进村路以前是穿村而行,车流量很大,要是碰到下雨,积水就会溅到房子和人身上,真的是苦不堪言。柏油马路修好后,真是大大解决了我们的难题啊!”村民聂绍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真是洋港村的福星啊!村里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大大改善。”泗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甘云天告诉记者。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驻村工作队的脚步从未停歇,从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到每家每户的欢声笑语,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成了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的力量。驻村工作队表示,今后,将继续与村民们携手前行,争取大力发展林下优势产业,并探索实施“党建+旅游+带货”新路径,让洋港村的明天更美好!
https://share.jxgdw.com/share/media/f03cb4e64af87a4d676cf64f6c1d969c?userid=63100423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