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日的余晖里,我们又一次漫步在校园。操场上,同学们欢快地腾跃,教室里时时传来欢歌笑语,沿着黄泥路,绕过蔑棚教室,站在合欢树下,沉醉在浓郁的花香里……在即将离别母校的时候,这一切牵起我们多少情肠。
我们这一百八十八名大学生,是和分院一同命名、一同成长、一同前进的,我们将永远怀念分院。我们怀念这青松岭,我们怀念这黄泥岗,我们更怀念日夜和我们一起探索、追求、奋斗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至此,我们又想起了我们的生活道路。对我们这批大多数是“人到中年”的人来说,我们曾经有过太多的理想、太多的爱,也就有太多的失望,太多的恨。十年浩劫,剥夺了我们多少希望和情感,面对着累累伤痕,应该如何医治?濒临崩溃的精神如何振兴?我们由苦闷、迷惘到思虑、寻求、探索人生的道路,经过实践的磨砺,时代风雨的感召和冷静的思考,我们终于明白了“:与其诅咒黑暗,莫如点燃火炬”。麻木和僵化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奋斗,我们要前进!
三年前,当我们用颤抖的手接过盼望多年的入学通知书,成了打倒“四人帮”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时,我们是多么激动啊!我们衷心感谢党中央,感谢党重新给了我们为人民发挥聪明才智的权力。我们每个人都立下了誓言,一定要像马克思要求我们的那样,不畏劳苦地攀登科学的顶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
分院的条件是艰苦的,然而我们知道我们是创业者,想想抗大,想想“四人帮’造成的破坏,想想历史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咬紧牙关,艰苦奋斗。我们曾经三十多个同学挤在一个宿舍,我们曾经在煤油灯下学习,我们经常十一、二点入睡。党中央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的召开,七八届七九届同学一批批的到来,像一次进军的动员,更坚定了我们“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信念。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奋斗是有成绩的,收获是大的,三年过去了,我们基本上学完了大学的课程,具备了为四化服务的一定专长;我们不少同学入了党、入了团,涌现了大量的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新长征突击手,我们已经为科研部门送出了六名研究生……扪心自问,我们没有浪费时间,我们在新长征路上迈出的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任何空想、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的奢求都在我们身边化为烟云。
我们就要毕业了。我们这些人经历了无数幻想的过程。今天,在分院这块土地上,终于找到了我们的归宿——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把光辉和智慧撒进人间。我们决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抛弃一切动摇和犹豫,把我们的青春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我们在成长,分院也在前进,从十二个教室到今天的南北两院,望着基建工地上人来车往的景象,望着正在兴建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包括被同学们称之为第十三大建筑的红石围墙,又引起我们多少遐想。十年、二十年以后,这块培养我们成才的苗圃,这块孕育着智慧和理想的地方将是什么样的景象啊!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鳞次栉比;林荫道、芳草地、百花园鸟语花香。到那时,我们再带着祝捷的喜报,向母校献礼!
再见了,分院。我们将永远怀念您。